Thursday, April 19, 2018

吳星宏音樂教室

吳星宏音樂教室








舊日蹤跡


2007
底特律華人合唱團聯誼會07年春季音樂會圓滿演出
 
底特律華人合唱團聯誼會2007年的春季音樂會於5月6日假Washtenaw Community College,
Auditorium of Morris J. Lawrence, Bldg圓滿的演出。

在這春暖花開的季初,在這人人迫不及待的往外出遊的日子裡依然有這麼多的聽眾不辭遠程的來到安娜堡
凝聽這場聯合演唱會,得此可見這些合唱團的演唱實力及魅力.

此次參加聯誼音樂會的團體有吳博潤帶領的鄉音合唱團,李珊帶領的新世紀合唱團,馬舒平帶領的愛樂合唱團,
吳星宏帶領的長歌樂集,汪潔帶領的華夏藝術合唱團,這些個合唱團成員本著愛好音樂的熱誠,
不分國籍不分區域也不分年齡的協力籌辦這樣不同於傳統性質的音樂會,這個化藝術為通俗,
化曲高和寡為人人欣纳讚賞的音樂會,聚集了散居各地的密西根華人及當地美國愛樂友人到此齊聚一堂,
共同來欣賞及學習,

然而如此的聯合音樂會更讓平日各自為政的合唱團能相互觀摩,彼此激勵,做到音樂技術的交流及切磋,
因此次音樂會中所演唱的曲目都是各合唱團所精選練習而推出演唱的,這些曲目有中國藝術歌曲;民歌;校園歌曲;
中西流行歌曲;名歌;古典樂曲;如此多元化的曲目演唱,可讓各層次人士都能欣賞到自己的所愛,
藉以可吸收培養各層次的人士對音樂的愛好進而接納及欣賞。
       
音樂會的開始由主持人趙融;林琳共同來引介這長年贊助者吳博潤先生,他感性的致詞並感謝吳星宏;李珊;馬舒平;
汪潔等幾位合唱團負責人的鼎力協助,會中更對參與華人合唱長達七年之久,更是從戰後退役回密西根就
一直援助愛樂學生的美國賢伉儷Margaret Fox與Howard Fox, 致以最大的敬意﹗

節目的進行非常之順利,首先由鄉音合唱團的團長吳博潤帶領,葉克明指揮Margaret fox伴奏,
團員:林曉晴;高蓉蓉;林琳;吳錦緞;任莉華;趙秀美;袁莉莉;吳琪;王榮新;陶倩平;翟雅麗;姜文清;蘇仲涵;
涂瑞伯;朱介民;何惠治;何揚東;柯理查;Howard Fox;趙融;張勝蛟; 胡華等演唱〞大江東去〝
〞教我如何不想她〝這是以混聲合唱,接著由江文清獨唱三國演義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
渾厚高亢的男聲真詮釋了滾滾澎拜的長江水,接著是馬舒平;韓軍;楊力和謝小慶;董蘇梅的女生重唱〞清晨我們踏上小道〝
〞乘著歌聲的翅膀〝,接著換上了男生三重唱由李慶利;汪大明;張金生唱出義大利民歌〞我的太陽 〝,
接著李珊獨唱〞大森林的早晨〝然後李珊與汪大明男女聲重唱〞紫藤花〝,接下來是吳星宏與吳博潤的男生重唱,
並由吳星宏自任伴奏,演唱出〞你你〝〞Follow Me〝,接著是愛樂合唱團,馬舒平帶領,鄭裴旎伴奏,
團員:陳華;成小燕;方淑波;傅敏;高美玲;郭堅梅;李寶珠;繆雅芳;任鋒;邵樺;王進;吳丹華;徐琴;曾曉青;張菁;
張顏萍;鮑明;柏家敏;陳建一;馮丹力;黃和平;李開宇;沈一農;張曉宇;張曉密;徐亮;袁敏剛;易建文;趙衛平;
楊竟先;鄧方;范世興;楊慶民等,混聲合唱〞阿拉木汗〝〞在銀色的月光下〝,
接著演唱的是潘建榮;余力新的男聲重唱〞烏蘇里船歌〝,第九個節目是新世紀合唱團,李珊帶領並指揮,
團員:萬里;曾平;趙榮芝;李樺;蘇嫻;王慶玲;周虹;謝虹;章紅;尹寧;王琦萍;王玉虹;馮晶;姜暘;翁蕾;張靈惠;
汪黎;李樹輝;劉京燕;閻為新;康宏齡;徐佳凡;韓鉑;翁昭杰;吳江;單卓穎;孫立民;姚明輝;許浩宇;孫惠民;
張德志及特邀演唱者王群;汪大明;高積冠;周培之等合唱〞茉莉花〝,
接著是張金生的獨唱〞小夜曲〝,由吳星宏伴奏,接下來是可愛的新世紀兒童合唱團:鄭思怡;鄭思悅;趙書佳;
趙倩雯;方倫;索凌雲所演唱的〞西風的話〝〞紅蜻蜓〝和〞牧童〝,吳博潤的公子吳廷珩自彈自唱自作的曲子
〞Would it be ok? 〝,接著是新世紀合唱團演唱的〞遊子情思〝〞半個月亮爬上來〝
此曲目由李慶利指揮曲目中有姚明輝的朗誦,接著是馬舒平獨唱謝珩伴奏〞但願不再是夢裏〝,
接著新世紀合唱團又為大家演唱〞阿﹗朋友再見〝,由翟旦明以手風琴伴奏,接著是鄉音合唱團的〞水調歌頭〝,
〞阿凡提〝,在節目的尾聲主持人邀請大家一齊合唱〞明天會更好〝。
       
此音樂會的節目由吳星宏策劃,場務有蘇仲涵;何揚東;胡華;王群;彭楓;鄭蔚然,攝影由於益抵;林梅麗;趙融;
周綵玲負責,會後主辦單位備有茶點的招待, 由陶倩平負責,
此次音樂會多項的費用由吳博潤所主持的General Seal Corporation贊助。



$---+----1----+----2----+----3----+----4----+----5----+----6----+----7----+----8




CAMA




中華音樂協會-細說從頭
中華音樂協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音樂團體,不涉政治,不分宗教,現有基本會員七十三人,贊助會員十餘人。
會員們來自各行各業,純粹是基於對音樂的喜好聚在一起,彼此切磋琢磨,培養音樂修養,陶冶身心,
以期能在緊張繁忙的生活中調濟精神,增進友誼。本著“以樂會友”的宗旨,每年舉辦一到兩次音樂會,
除了讓會員們一展所長之外,也希望能為華裔音樂家提供表演的機會,自成立迄今已舉辦過四十一次音樂會。
中華音樂協會成立於1972年,原名中華業餘音樂協會(Chinese Amateur Musicians’ Association簡稱CAMA)。
細說從頭,大致可分為「草創期」、「成長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話說當年(1972~1976)休士頓的華人社會裡,
所謂「新移民」為數不多,社團活動少,社交圈也相當小。猶記當時甫入中年〈三十來歲〉的朋友多半不擅「方城之戰」,
也甚少縱橫於球場;電視頻道屈指可數,既沒錄影機,更無卡拉OK,三五知己好友闔家小聚時,最大的享受唯吃飯聊天而已。
記得有一回,當龍門陣擺到城外,繞城數匝擺不下去時,由金楊碧璣女士提出建議,既然大夥兒都喜愛音樂,
何妨在聚會時表現自己的才藝,彼此觀摩學習,兼以聯誼助興。於是一呼「十」應,同聲贊成之下,
有了成立一個音樂團體的構想,並公推金楊碧璣為首屆會長。因「謙虛」之故,遂訂名為中華「業餘」音樂協會。
凡事起頭難,初開始時倒的確是相當之「業餘」,練習和表演的場地是會員的客廳,觀眾則為親朋好友,可謂名附其實的家庭音樂會。
會員們使出看家本領,或獨奏「中、西樂器」,或獨唱,或平劇清唱,內容形式不拘。有怯場的就結伴上場合唱。
表演結束後尚有茶點招待,自娛娛人,又可享口福,真是其樂融融。在此順帶一提的是這個茶點招待的慣例維持了多年,
直到觀眾日增,音樂會漸趨正式,頗具規模時才停止。這個「草創期」的合唱團員有十餘人,雖已具雛形,但嚴格說來不能算是合唱,
只是無指揮的齊唱而已。與今天注重歌曲詮釋的四部合唱,既要求和聲默契,又要背譜的嚴謹訓練比起來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回想起來那時的齊唱,大概和今天卡拉OK的目的差不多,雖無美妙金嗓,也可仗著人多膽壯大大吼叫一番,十分過癮,
同樂聯誼的意義遠勝於正式的音樂演出。總括言之,這段「草創期」,因無正式記錄留下,或可謂是中華的「史前時代」。
1975~1976年間,主修聲樂,曾在Fort Worth歌劇院專業演出的林天園女士定居休士頓,並應邀擔任中華合唱團的指揮。
1976年初,正巧有一個在Galleria商場慶祝農曆新年活動中演出的機會,在林女士的指導下,臨陣磨槍,結果一鳴驚人,
甚獲好評,這是中華首次對外的公開演出。林女士以她多年聲樂專業的素養與經驗,指導團員們基本的歌唱技巧,
在十餘位團員中僅有一位女低音獨挑大樑的情況下,勉為其難的由一部齊唱擴展為四部合唱,這才算合唱入門了。
她注重唱歌時的字正腔圓,以及隨著指揮的表情和手勢來表達歌曲的情緒起伏。林女士以她富親和力與決斷力的領導長才,
多方號召,廣邀愛樂者參加中華音樂協會及合唱團。除定期練唱之外,並積極推動每年舉辦兩次音樂會,以鼓勵團員們勤練不輟。
隨著會員的陸續增加,中華音樂協會的組織也漸具規模,訂下了「以樂會友」的宗旨及簡短的「會章」,並成立幹事會,除會長、副會長外,
另設文書、財務、公共關係、聯誼等幹事,各司其職,負責會務。每年除音樂會外,也舉辦郊遊、聚餐之類的聯誼活動,
於是許多會員的另一半也「婦〈夫〉唱夫〈婦〉隨」的成為贊助會員,音樂會時爭相效力,不分彼此,相處融洽,猶如一個大家庭。
這段期間,幸得張雷神父熱心相助,得以借用St. Ambrose Catholic Church 作為練唱及演出的場地,以後凡十餘載,
合唱團終於有了一個「家」。這時合唱團團員增至三十餘人,音樂會較前正式而具規模,觀眾也增加不少,節目形式雖多沿襲以往,
內容卻豐富許多,並邀請專業音樂家參加演出。這段期間可謂中華的「成長期」。
林天園女士自1976年擔任指揮,至1987年隨夫婿事業變動遷離休城的十餘年間,為合唱團奠基,正如辛勤的園丁,
時時呵護灌溉「中華」這株剛萌芽的幼苗,逐漸成長茁壯為一棵迄立不搖的長青樹,實功不可沒。本行機械工程,卻熱愛音樂的吳星宏先生,
於中華、狂飆聯合音樂會中指揮演出「西藏高原」一曲,隨後的兩、三年間,曾協助分擔林女士的指揮重任。繼任指揮楊明耕先生,
雖非音樂專業人士,然深具音樂修養,於合唱藝術尤有心得。他特別注重和聲完美的訓練與合唱素質的提昇,團員們獲益良多,頗有進步。
為鼓勵團員們更上層樓,不以業餘水準為足,同時也因專業音樂家的經常參與演出,乃於1989年決議將中華「業餘音樂協會」
正式更名為「中華音樂協會」(Chinese American Musicians’ Association,仍簡稱CAMA〉。
同時在重質不重量的原則下,將每年兩次的音樂會改為一次,以期精益求精,更創佳績。1989~1990年間,
楊明耕先生因個人事業繁忙請辭,由專攻作曲和指揮的蕭楫先生,先則分擔,繼而接任指揮的重任。
蕭先生以其豐富的音樂修養及對歌曲感性而深入的詮釋,對作品的處理常有獨到之處。隨著曲子氣勢磅礡或優美輕柔的起伏,
引導著團員們適切的表達出歌曲的意境和感情。這段期間,主修聲樂與鋼琴的詹硯文女士也常為蕭楫先生分勞,擔任指揮,她極富感性,
以輕柔細膩見長。同時她也指導團員們的發聲練習,並幫忙伴奏。1994年蕭楫先生因工作關係常在外埠,不克專任指揮,
所幸此時林天園女士已返回休士頓定居,遂重拾指揮棒。蕭楫先生與合唱團感情深厚,每逢重返休城的短暫時日,仍繼續為團員們盡力,
分擔指揮部份曲目。
至1984~1985年左右,中華進入了「發展期」,除自己舉辦音樂會之外,也配合其他音樂家或音樂團體共同演出。
例如:1984年與狂飆合唱團聯合主辦,奧斯汀中國同學會合唱團贊助演出的「休城之夜」首開先例;1988年夏為遠道自臺北縣中和市來的
秀山國民小學管弦樂團主辦兩場音樂會;以及1992年春為青年鋼琴家劉憶凡先生舉辦的獨奏會等。還記得秀山國小的音樂會上,
除了樂團的五十餘位團員以外,還有包括本地三個中文學校的兒童合唱團,青少年合唱團,以及中華合唱團在內的共約兩百人,
齊聚舞臺上,同聲高唱「小小世界」,台上台下打成一片,熱情感人,此為中華合唱團首次與樂團合作演出。
中華與其他社團間的交流也隨著陸續增加的社團而日增,從早年多次贊助中華學人聯誼會〈CPC〉年度獎學金募款餐會演唱助興,
到1996年參加休城華人石油協會的晚會中演出,其間參與的活動不勝細數。印象較深刻的是1989年參加追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
紀念音樂會和1990年贊助東北同鄉會紀念「九一八」音樂會的演出。另外較特殊的是應邀赴 Golden Age Nursing Home 獻唱,
與老人們共渡週末,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自1989年起,休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開始舉辦海華文藝季以來的四、五年間,社團間的交流更是蓬勃發展,
中華音樂協會多次與好幾個合唱團或樂團彼此緊密合作,聯合舉辦大型的音樂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7月7日紀念抗戰的音樂會,
以雙鋼琴伴奏,由中華、狂飆,以及由達拉斯南來共襄盛舉的華聲合唱團,共約百人聯合演出的「黃河大合唱」;以及1993年在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新建的一流音樂廳〈Alice Pratt Brown Hall〉演出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這兩首組曲在休城的演出均屬創舉,
前者波濤洶湧,氣壯山河;後者纏綿悱惻,盪氣迴腸;雖氣氛迴異,卻同樣令人難忘。
近年來,中華合唱團不斷吸收新血,日益壯大。199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五十週年而舉辦的音樂會,全場演唱抗戰歌曲,台上唱得慷慨激昂,
台下觀眾亦熱烈地隨聲附和。一曲「松花江上」,竟使不少觀眾唏噓淚流,場面十分感人。因演出成功,口碑甚佳,還應邀遠赴達拉斯演出,
此為中華合唱團首次遠征外地。
二十餘年來,中華合唱團何其有幸,能得上述幾位風格不同的指揮全心全力無私的付出,循循善誘,引導著團員們於音樂的領域,日益精進。
更有多位深具耐性與熱心的伴奏,陪著團員們苦練,最是勞苦功高。尤其是有好幾位專業鋼琴家在週末的「黃金時間」拋開自己的教學工作
來為團員們義務服務,更是難得。劉雯、梁緒華、鍾玉梅、經健敏、王愛梅和蕭桐諸位女士都曾先後為合唱團伴奏多年,
其他多位伴奏因篇幅所限,難以盡列。最近幾年,彭小薇女士孜孜不倦的指導團員發聲練習。團員們對他們為合唱團的貢獻都深深銘感在心。
中華音樂協會自1972年成立至今,匆匆已二十五載,回想合唱團從到處為家的「遊牧民族」到有個固定的「家」;從十餘人的一部齊唱,
到今天六十餘人的四部混聲合唱;從手捧樂譜「埋頭苦幹」,到完全熟記詞曲,並隨著指揮起伏的手勢唱出感情豐富的心聲。
這期間成長的歷程,猶如一粒種子,自發芽以至逐漸成長茁壯,而蔚為一株枝葉扶疏的大樹,都是多年來,指揮、伴奏和會員們共同努力的成果。
由於音樂協會的非營利性質,所有經費均來自會費收入,以及愛樂者的捐助,才能每年免費提供一場音樂的饗宴給休城愛樂的朋友們。
謹在此特別向多年來支持我們的忠實贊助會員,以及在音樂會及募款舞會時慷慨解囊,熱心幫忙的所有朋友們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我們珍惜這份相聚的情誼,卻不以現有的成果自滿。願彼此共勉,在音樂的殿堂裡更上層樓,也竭誠歡迎愛樂的同好加入我們的陣營。
分享美妙的音樂,共創更好的明天!             (江雲清,朱華,李映炎 1997/5/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